专门跟废气、废水和固废打交道,浙江致远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“环保医院”一样的存在。
企业的主导产品——干法脱硫脱硝除尘一体设备,在全国玻纤行业市场占有率达80%以上,其生产的滤管,产能居全球第一。
一根看似平平无奇的管子,如何做到了这样的成绩?
在致远环境一楼大厅展示的6根巨型管子,就是企业自主研发的“杠把子”成果。
致远环境研发的三维分级陶瓷催化滤管
这管子叫三维分级陶瓷催化滤管,是致远环境主导产品干法脱硫脱硝除尘一体设备的核心部件,主要用于玻纤、玻璃、钢铁、垃圾焚烧等行业的脱硫脱硝除尘治理。
由于技术原因,以往大部分陶瓷滤管是从国外进口,免不了受制于人。
“我们前后花费了3年时间,最终突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。”三年磨一剑,致远环境副总经理、总工程师邓国敢作为整个研发团队的领衔人,对此尤为感慨。
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,他们从零开始、敢于创新。国外技术人员来现场调试,他们紧跟在后边看边记,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。
就是这样看起来有些“笨”的办法,收获了一番了不起的成绩——目前,全球共有5家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,致远环境是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商,年产量达20万根,实现全球产能最大。这根滤管,还是浙江省首台(套)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。
做出国内唯一的主导产品,就像手握独门秘笈,在外人看来可以“躺平”了。
但事实是,致远环境选择继续“上难度”,敢于给自己出更大的难题——把原先做到3米高的三维分级陶瓷催化滤管,加长到4米。
区区1米,有这么重要吗?资源集约利用是大势所趋,用尽可能少的空间发挥更大的环保治理功效,成为很多客户的现实需求。
“滤管加长,意味着过滤效率的提高。”但邓国敢深知,增加这1米,滤管的重心、受力点都会发生变化,重量的增加很容易造成接口处断裂。
要解决这些问题,需要提高陶瓷纤维的强度,对其配方要求也会更高,生产线也需自主创新突破。各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,从无到有得经历无数次的推倒重来和耐心调试,才能无中生有。
去年,增高了的滤管——4150毫米陶瓷纤维滤管,作为全球首创,正式应用于H4150集约高效多污染物协同治理一体化装备中。
相比通用的3米陶瓷滤管,该滤管大幅降低了装备占地面积,也降低了投资成本和运行能耗。同样的项目场景,4米管相较于3米管,能节省30%占地面积,投资及运行成本降低10%以上。而且脱硫率、脱硝率、脱氟率、除尘率均达到98%以上,实现了废气多污染物的协同治理并达到超低近零排放。
这款自主研发制造的一体化装备,还获得了“民营科技进步优秀奖”,并通过了“品字标浙江制造”认证。
捧出180多项专利,全国第一和全球首创的背后,离不开技术团队的加持。
企业研发人员正在实验室工作
2016年加入致远环境的邓国敢,亲历了一次次克难攻坚,也见证了一个团队的成长,“我们的技术人员从最初的屈指可数,到现在的74人,专职研发人员占技术团队的50%以上。”公司205人中,专业技术人才占三分之一以上。
如今,由他领衔的这支技术队伍,获得了“桐乡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”的荣誉称号。企业有效自主知识产权180多项,主持国内标准制定1项,参与国内标准制定2项,参与行业标准制定5项,这其中,工作室发挥了很大功效。
既要脚踏实地,也要仰望星空。工作室还与清华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,引进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定向控制涂覆技术,实现纳米催化组分在纤维上高效分散、紧密结合。
今年,这批“主治医生”还在攻关废水处理。在他们的努力下,致远环境自主研制的模块化纳米限域电催化氧化设备,作为集约、高效型的废水处理设备,被评为“浙江省首台(套)产品”。
一次次勇敢突破,最终让企业看到自主创新的光亮。近3年来,工作室共开展研发项目20余项,涉及30多项产品的技术研发与改造,涉及高新产品收入5亿多元,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驱动力。